被动语态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被动语态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在文学创作中,被动语态结构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动作的承受者作为句子主语,强调动作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从而在作品中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本文将以一个人物故事为例,探讨被动语态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明的青年。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李明从小就聪明好学,成绩优异。然而,在他1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双亲的生命。在悲痛之余,李明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李明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每天起早贪黑,勤奋刻苦,但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高考临近,李明倍感压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实现梦想。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了他的困境。
王老师深知李明的才华,但他发现李明在考试中过于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为了帮助李明调整心态,王老师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辅导方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师不再直接告诉李明解题思路,而是让他自己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每当李明遇到困难,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引导他,让他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李明的成绩逐渐提高。然而,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李明再次失利。这一次,他彻底崩溃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王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定用一次特别的谈话来挽救李明。
那天晚上,王老师把李明叫到办公室,关上门,语重心长地说:“李明,你知道吗?你曾经让我很失望,因为你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你知道吗?你父母的在天之灵也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现在,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
王老师的话让李明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被动中,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从那以后,李明开始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不再依赖别人的帮助,而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在高考前夕,李明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这个故事中,被动语态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客观性。在故事中,李明在高考前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王老师的帮助,被动地面对困难。这种被动语态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李明的处境,感受到他的无助和无奈。
营造氛围。在故事中,被动语态结构使得李明在高考前的日子充满了紧张和焦虑。这种氛围的营造,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被动语态结构,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明这个人物形象。他从一个依赖他人、缺乏自信的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这种转变,使得李明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表达情感。在故事中,被动语态结构表达了李明对父母的思念、对王老师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李明的内心世界。
总之,被动语态结构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强调客观性、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被动语态结构,让作品更具魅力。
|猜你喜欢:大写的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