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考研
80年代考研
80年代考研的情况可以概述如下:
追求学术
许多考研者出于对学术的强烈兴趣,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考研通过率低,选拔标准高,因此能够考取研究生是对学术能力的肯定。
社会背景
198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3616人,到1990年增加到3万人,2000年更是达到了12.9万人。
80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本科学历已经相当稀有,研究生学历更是凤毛麟角。
个人经历
以陆坚为例,他考取了南开大学近代文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举家搬到天津成为高校教师。
考研之路不易,陆坚在工作之余每天投入3~4小时学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学术梦想。
社会评价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少,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高,因此研究生的质量普遍较高。
毕业后,研究生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有时单位甚至会提供住房、安家费等优厚待遇。
对比现代
与21世纪初相比,80年代研究生学历更为稀缺,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可度更高。
当前的考研环境已有所不同,包括就业压力增大和浮躁之风盛行,但追求学术的精神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