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胜任力模型是谁研究的?
冰山胜任力模型是一种描述个体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它将个体的能力分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两个层次。这个模型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本文将详细介绍冰山胜任力模型的起源、核心内容、应用领域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冰山胜任力模型的起源
冰山胜任力模型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研究。麦克利兰在研究个体能力时,发现许多能力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藏在个体行为背后的。他将这些隐藏的能力称为“冰山以下”的能力,而将那些容易观察到的能力称为“冰山以上”的能力。
二、冰山胜任力模型的核心内容
冰山以上能力:指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知识、技能、行为等。这些能力容易观察到,但并非个体能力的全部。
冰山以下能力:指个体在行为背后隐藏的能力,如价值观、动机、特质等。这些能力不易观察到,但对个体的行为和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冰山胜任力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成就主要受冰山以下能力的影响。因此,在选拔、培养和评价人才时,应关注冰山以下能力的发展。
三、冰山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人力资源管理:冰山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通过识别和培养冰山以下能力,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组织竞争力。
教育培训:冰山胜任力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心理咨询:冰山胜任力模型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有助于心理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
四、冰山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发展
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冰山胜任力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等领域。许多企业和机构开始关注冰山以下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员工素质和组织竞争力。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冰山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例如,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逐步引入冰山胜任力模型,以提高选拔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冰山胜任力模型相关研究,培养一批具有冰山胜任力模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冰山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描述个体能力结构的理论模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冰山胜任力模型将在人才培养、选拔、培训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战略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