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有何特点?

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用量逐年增加,砂石骨料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然而,天然砂石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再生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本文将重点分析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再生机制砂的定义及制备工艺

再生机制砂是指将废弃混凝土、砖块、石子等建筑废弃物经过破碎、筛分、清洗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砂状物料。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破碎:将废弃混凝土、砖块、石子等物料进行破碎,使其粒径减小,便于后续处理。

  2. 筛分:将破碎后的物料进行筛分,根据粒径大小将物料分为不同等级。

  3. 清洗:将筛分后的物料进行清洗,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泥浆。

  4. 粒度分析:对清洗后的物料进行粒度分析,确保其粒径分布符合要求。

二、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特点

  1. 粒径范围广

与天然砂相比,再生机制砂的粒径范围更广。这是因为再生机制砂的原料来源多样,包括废弃混凝土、砖块、石子等,这些原料的粒径分布各异。因此,再生机制砂的粒径范围可以从0.15mm到4.75mm不等。


  1. 粒径分布不均匀

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不均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级配不良:由于原料来源多样,再生机制砂的级配往往较差,难以满足混凝土用砂的级配要求。

(2)细度模数偏大:再生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偏大,说明其粒径分布偏向粗砂。这可能是由于原料中粗骨料含量较高,或者破碎、筛分等工艺过程中未能有效控制粒径。

(3)含泥量较高:再生机制砂的含泥量较高,这会降低其强度和耐久性。


  1. 粒径分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对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强度:粒径分布不均匀的再生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这是因为细砂含量不足,难以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隙,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2)混凝土耐久性:含泥量较高的再生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这是因为泥浆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会加速混凝土的腐蚀和破坏。

(3)混凝土工作性:粒径分布不均匀的再生机制砂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这是因为细砂含量不足,难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性。

三、改善再生机制砂粒径分布的方法

  1. 优化原料配比:在制备再生机制砂时,应优化原料配比,尽量选用粒径分布均匀、级配良好的原料。

  2. 改进破碎、筛分工艺:通过改进破碎、筛分工艺,提高粒径分布的均匀性,降低细度模数。

  3. 加强清洗工艺:加强清洗工艺,降低再生机制砂的含泥量,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4. 研究新型制备技术:研究新型制备技术,如超声波清洗、磁选等,进一步提高再生机制砂的质量。

总之,再生机制砂的粒径分布特点对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再生机制砂的质量,应从原料配比、破碎、筛分、清洗等方面入手,优化制备工艺,以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砂石资源。

猜你喜欢:移动式破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