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含泥量高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环保、经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机制砂的含泥量往往较高,这不仅影响了其性能,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本文将分析机制砂含泥量高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一、机制砂含泥量高的原因
- 原料含泥量高
机制砂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河卵石、山石等,这些原料在自然界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泥土。如果原料本身含泥量高,那么生产出的机制砂含泥量也会相应增加。
- 生产工艺不合理
(1)破碎过程中没有及时清洗: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破碎后的石料中会混入泥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清洗,那么含泥量就会较高。
(2)筛分效果不佳:筛分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将石料中的泥土分离出来。如果筛分效果不佳,就会导致部分泥土未能有效分离,从而提高机制砂的含泥量。
(3)搅拌不充分: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搅拌不充分,泥土和石料不能充分混合,导致部分泥土未能被充分分离。
- 气候因素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泥土容易吸附在石料表面,从而增加机制砂的含泥量。
二、机制砂含泥量高的危害
- 影响混凝土强度
机制砂的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这是因为泥土中的粘土矿物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发生膨胀,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从而降低其强度。
-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
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泥土中的粘土矿物容易吸收水分,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从而降低其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能。
- 增加混凝土养护难度
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增加混凝土养护难度。这是因为泥土中的粘土矿物容易吸收水分,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难以蒸发,从而延长养护时间。
- 增加施工成本
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增加施工成本。这是因为需要更多的水泥和掺合料来弥补因含泥量高而降低的混凝土性能。
- 环境污染
含泥量高的机制砂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粉尘,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降低机制砂含泥量的措施
选择含泥量低的原料: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含泥量低的原料,从源头上降低含泥量。
优化生产工艺:在破碎、清洗、筛分等环节,应确保操作规范,提高筛分效果,确保泥土和石料充分分离。
加强搅拌: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搅拌,确保泥土和石料充分混合。
严格控制生产环境: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应加强生产环境的控制,减少泥土吸附在石料表面的情况。
加强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机制砂含泥量的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总之,机制砂含泥量高的原因及危害不容忽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机制砂含泥量,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施工成本,保护环境。
猜你喜欢:电池黑粉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