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保全的文献综述

行为保全的文献综述

行为保全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被告逃避执行或隐匿证据,确保诉讼的公正、公平和顺利进行。以下是对行为保全制度的文献综述:

历史沿革

行为保全制度在中国民事保全制度中起步较晚,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草案)》中尚未初创。

1992年至2012年间,行为保全制度在知识产权诉讼和海事诉讼等领域初步创设。

2013年,随着民事诉讼法的新一次修正,行为保全制度正式被纳入民事保全制度体系。

制度内容

行为保全包括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禁止令等措施。

行为保全的目的是确保被执行人不逃避债务或掩盖证据,保障诉讼的效力。

制度作用

在公害纠纷解决中,行为保全能较好地解决双方当事人在能力上的不平等,及时充分地救济受害人的权利。

行为保全有助于加强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防止案件进一步恶化。

制度完善

制度设计应根据中国特殊国情,对启动方式、审理模式、证明标准、担保提供、与本案审理的衔接、救济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