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标准是什么?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组织的过程能力的框架。自1987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提出以来,CMM已经成为了全球软件行业广泛认可的标准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CMM的标准,包括其五个成熟度级别、关键过程域和评估方法。
一、CMM的五个成熟度级别
CMM将软件组织的成熟度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
初始级(Level 1:Initial)
初始级是软件组织过程能力最低的级别。在这个级别,软件过程是临时的、混乱的,缺乏标准和规范。项目之间的重复劳动现象严重,质量难以保证。可重复级(Level 2:Managed)
可重复级是软件组织过程能力有所提升的级别。在这个级别,软件组织开始建立基本的过程规范,如项目管理、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等。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行,重复劳动现象减少。定义级(Level 3:Defined)
定义级是软件组织过程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级别。在这个级别,软件组织已经建立了全面的、可重复的过程规范,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过程。项目团队可以共享经验,提高整体质量。管理级(Level 4:Managed)
管理级是软件组织过程能力较高的级别。在这个级别,软件组织已经实现了过程和产品的量化管理,能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过程改进。项目团队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顺利完成。优化级(Level 5:Optimizing)
优化级是软件组织过程能力的最高级别。在这个级别,软件组织能够持续改进过程,不断提高质量。组织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CMM的关键过程域
CMM的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 Areas,简称KPA)是软件组织在成熟度提升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领域。CMM2和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共包含22个关键过程域,具体如下:
- 项目规划(Project Planning)
- 项目监控(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 项目控制(Project Control)
-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
- 进度安排(Schedule Management)
- 资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
-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 供应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 测试(Test)
- 验收(Validation)
- 文档管理(Document Control)
- 组织过程定义(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 组织过程焦点(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
- 组织过程度量(Organizational Process Measurement)
- 组织过程管理(Organizational Process Management)
- 组织过程集(Organizational Process Set)
- 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
- 软件产品工程(Software Product Engineering)
- 伙伴关系管理(Partnership Management)
-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 改进(Improvement)
三、CMM的评估方法
CMM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
内部评估
内部评估是指软件组织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评估人员需要经过SEI认证,具备一定的评估经验。内部评估的优点是成本较低,能够及时发现组织内部的问题,有利于组织进行改进。外部评估
外部评估是指聘请SEI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外部评估的优点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有利于提高组织在业界的声誉。但外部评估的成本较高,且评估周期较长。
总之,CMM作为一种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标准,为软件组织提供了改进和提升过程能力的框架。通过遵循CMM的标准,软件组织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项目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战略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