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的日语

物哀的日语是 もののあはれ

物哀(日语:もののあはれ / Mono no aware)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触碰、目见、耳闻时触发产生的深切的情趣和哀愁。接触远离日常的事物时内心深处产生的感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的感情。

“物哀”这一词在日语中写作“もの のあわ れ ”或者“物 の哀 れ ”。原本是一个感叹词,类似于中文中的“呜呼”“啊”平安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审美意识正是“物哀”。

“物哀”指的是在“物”即客观对象和“哀”即主观感情相一致的情境下产生的和谐情趣。作为一种审美意识,“物哀”是一种带有优美、纤细、沉静、伤感色彩的理念。作为一种理念它始终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学中。这种美意识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这五类情韵我们都能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寻见清晰的影子,而其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掩卷之后的哀感余绪缱绻流转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