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校训的历史背景?

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历史背景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自1995年设立以来,便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而复旦大学EMBA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更是凝聚了复旦大学百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一代代复旦人的精神追求。本文将深入探讨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历史背景,以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校训的深刻内涵。

一、复旦大学校训的渊源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震旦学院,后经过多次变迁,于1927年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复旦大学校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其前身震旦学院时期。

震旦学院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在创办学院之初,便提出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博学多才、志向坚定、勤学好问、思考敏锐。马相伯先生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因此,他将这一教育理念作为震旦学院的校训,希望学生们能够以此为准则,努力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二、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传承与发展

1995年,复旦大学EMBA项目正式设立。作为复旦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EMBA项目在传承复旦大学百年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下是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传承与发展历程:

  1. 教育理念的确立

在EMBA项目设立之初,复旦大学便明确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EMBA学员在学术上追求博学多才,在事业上坚定志向,在思考上勤学好问,在行动上敏锐思考。


  1.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实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EMBA项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项目课程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同时,项目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1. 校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复旦大学EMBA项目高度重视校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通过举办各类校友活动,加强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这一举措有助于学员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1. 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随着复旦大学EMBA项目的不断发展,其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选择加入EMBA项目,共同探讨企业发展、国家治理等重大问题。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三、结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复旦大学EMBA校训,凝聚了复旦大学百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一代代复旦人的精神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复旦大学EMBA项目将继续传承这一校训,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emba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