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傩舞的文献综述

有关傩舞的文献综述

傩舞是中国古老的一种祭祀舞蹈,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以下是关于傩舞的文献综述:

傩舞的历史背景

商代以前:甲骨文中已有“舞”字记载,如“魃”字,表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

周代:傩舞被称为“国傩”或“大傩”,在乡间则称为“乡人傩”。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秦汉至唐宋:傩祭风习沿袭并发展,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元明清: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乡人傩”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

傩舞的表演形式

表演者:通常头戴面具,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进行驱邪祈福的表演。

表演内容:包括驱除疫鬼、祈求平安、反映劳动生活等,如“开山神”、“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

地方特色: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保存着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新的内容。

傩舞的文化影响

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

文化融合体: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当代傩舞

保护与传承:建国后,通过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古老艺术再展新姿。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傩面具、服装、道具被毁,活动一度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