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绘时间

古代测绘时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日晷:

这是我国古代最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通过观测日影的位置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和“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漏壶:

漏壶是一种利用孔口流水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漏壶由漏壶和箭雕组成,箭雕上的刻度用来指示时间。漏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古埃及人和中国人都使用过这种方法。

圭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由垂直的表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更:

古代的更是一种按时间算的值班制度,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刻:

古代将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到了汉代,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古代人们对时间测量精度和实用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