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与机制沙,质量控制方法
机制砂与机制沙,质量控制方法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混凝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传统砂石资源日益枯竭,导致砂石价格不断上涨。因此,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机制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将天然岩石加工成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砂粒。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具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环保等优点。然而,由于机制砂的生产工艺和原料来源的差异,其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确保机制砂的质量,本文将介绍机制砂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原料选择
- 原料要求
机制砂的原料应选择质地坚硬、抗压强度高、无有害成分的岩石。常用的原料有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等。原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抗压强度:原料抗压强度应大于200MPa,以保证机制砂的强度。
(2)含泥量:原料含泥量应小于1%,以免影响机制砂的强度和耐久性。
(3)有害成分:原料中不得含有硫酸盐、碳酸盐等有害成分。
- 原料加工
原料加工前应进行破碎、筛分等处理,以减小原料粒度,提高生产效率。破碎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破碎设备应选用高效、低能耗的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
(2)破碎过程中应控制破碎比,避免过细或过粗的砂粒。
(3)破碎过程中应保持原料的清洁,避免杂质进入。
二、生产过程控制
- 破碎工艺
破碎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机制砂的质量。破碎工艺主要包括:
(1)粗破:将原料破碎至一定粒度,通常为50mm左右。
(2)中破:将粗破后的原料进一步破碎至10mm左右。
(3)细破:将中破后的原料破碎至2mm左右。
- 筛分工艺
筛分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机制砂的粒度分布。筛分工艺主要包括:
(1)粗筛:将破碎后的原料进行粗筛,筛除大于10mm的粗砂。
(2)中筛:将粗筛后的原料进行中筛,筛除大于2mm的中砂。
(3)细筛:将中筛后的原料进行细筛,筛除小于0.15mm的细砂。
- 洗砂工艺
洗砂工艺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主要用于去除砂粒表面的杂质。洗砂工艺主要包括:
(1)水洗:将砂粒浸泡在水中,利用水流将杂质冲刷掉。
(2)风选:将洗后的砂粒进行风选,去除轻质杂质。
三、质量检验
- 粒度分布
粒度分布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粒度分布应符合以下要求:
(1)粗砂:粒度范围在5.0~10.0mm,含量应大于20%。
(2)中砂:粒度范围在2.0~5.0mm,含量应大于50%。
(3)细砂:粒度范围在0.15~2.0mm,含量应小于30%。
- 含泥量
含泥量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含泥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含泥量应小于1%。
(2)含泥量应均匀分布。
- 有害成分
有害成分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害成分应符合以下要求:
(1)硫酸盐含量应小于0.5%。
(2)碳酸盐含量应小于1%。
四、结论
总之,机制砂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通过严格控制原料质量、生产过程和检验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机制砂的质量,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生产工艺和检验标准,以确保机制砂的质量。
猜你喜欢:选矿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