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礼仪的文献综述

外国人对礼仪的文献综述

礼仪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交往中行为规范与礼仪的学科,在国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以下是对礼仪学外国文献的综述:

理论发展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为礼仪教育提供了认知发展的视角。

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关注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艾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礼仪教育著作

《西方礼节与习俗》(作者:让·塞尔,法国)

《成功之路丛书》(作者:卡耐基,美国)

《现代西方礼仪》(作者:埃儿西·伯奇·唐纳德,英国)

实践与应用

日本:平安时代开始注重礼仪规范,镰仓时代制定礼法,1880年开设礼法课,现代通过多门课程实现德育。

法国: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其他学科为辅。

美国:有专门的德育课程,注重学科德育渗透。

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讲礼貌运动”,学校强调公民与道德教育。

跨文化礼貌研究

礼貌研究: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现象,尤其是18世纪后期礼貌(politeness)的形成。

英国礼貌理念:研究显示,英国早期的礼貌概念是“courtesy”,与现代的“politeness”在内容上有所不同。

研究趋势

礼仪教育与德育结合:不同国家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将礼仪教育融入德育体系。

礼仪教育的实践性:研究侧重于礼仪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上综述基于历史发展和当前研究现状,展示了礼仪学在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