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有名的桥
深圳出名的大桥包括:
彩虹大桥:
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是构成深圳世纪大桥的2座钢管拱桥之一,跨越广深铁路和广九铁路。彩虹大桥于1998年9月动工,主桥于1999年12月建成,全线于2000年3月通车。线路全长1472米,桥面宽33.5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
深圳湾大桥:
原称深圳湾公路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深圳市南山区与中国香港元朗区的跨海大桥,位于伶仃洋深圳湾之上,为深港西部通道的组成部分。深圳湾大桥于2003年8月28日动工建设,于2006年1月20日完成合龙,于2007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其北起深圳市深圳湾口岸,上跨伶仃洋深圳湾,南至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0号干线公路;线路全长5545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深港西部大桥:
又称深圳湾公路大桥,全长4770米,其中香港侧3170米,深圳侧1600米,整个工程均在跨越深圳湾的海上施工,是深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跨海桥梁。大桥于2003年8月28日正式开工,于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正式投入使用。大桥通车后,将成为深港之间第4条陆路通道,口岸车辆日设计通过能力为5.86万辆次,车辆来往深港两地仅需10到15分钟,将极大地改善内地与香港的交通条件。
深中通道:
又名“深中桥”,连接深圳和中山,道线路主体工程全长约24公里,海底隧道长7.1公里,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建筑工艺最复杂的桥梁之一。深中大桥的建设创造了多项吉尼斯纪录,包括沉管安装连续六个月每月两节的世界速度和40米水深毫米级对接的世界精度。该桥的建设难度举世罕见,但中国基建的成就令人惊叹,它不仅缩短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还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基建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罗湖桥:
深圳河上真正称得上历史文化地标的应该是罗湖桥。罗湖桥是晚清修铁路桥的名字,据说,明代这里曾有过石桥,后来也曾有过木桥,但都没留下名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末,广东候补知府易学灏具呈两广总督李瀚章,拟凑集商股方式,修建广州至香港九龙的铁路。因粤汉铁路尚未修通,计划没被批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与英国议定修建广州至英租借地九龙的铁路。后又因英国发动南非殖民战争而搁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广九铁路借款合同》共计20条在北京签订,当年上半年完成设计,7月分三段同时开工。初建时,广九铁路自大沙头至九龙178.55公里,中、英双方商定,以罗湖桥中孔第二节为界,分为中、英两段。其中,中段长142.77公里,英段长35.78公里,分段施工。罗湖桥至九龙段由英方修建。三孔的罗湖桥,两端桥孔为6.17米钢槽梁,中桥孔为32米钢梁。1911年10月8日,詹天佑主持修建的这一铁路,通车。当年年底中、英两段铁路在罗湖桥接轨连通。同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湖桥一头是中国内地,一头是英租地香港。罗湖桥成了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通道,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桥和血泪桥。当时的罗湖桥不但桥面狭窄,只能行驶火车,而且桥身无顶无棚,任凭雨淋日晒。1959年,人民政府将罗湖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桥面也加宽了一倍多。1962年又加盖了铁皮篷顶,在铁桥两侧增设了铁栏杆,并铺上了人行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罗湖桥的设施不断改善,面貌焕然一新。罗湖桥旁,深圳站和海关大楼并肩而立。2002年,罗湖桥改成现代化的密封式新桥。2003年深港两地重建新罗湖桥启用,原百年老桥整体移至香港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