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质量标准中的粒度分布有何要求?
机制砂质量标准中的粒度分布要求
一、引言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具有环保、经济、可再生等优点,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机制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粒度分布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制砂质量标准中粒度分布的要求。
二、机制砂粒度分布的概念
机制砂粒度分布是指机制砂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含量分布情况。通常用筛分法来测定粒度分布,即将机制砂样品过筛,根据筛孔尺寸将颗粒分为不同粒径等级,然后计算各粒径等级颗粒的含量。
三、机制砂粒度分布的要求
- 粒度范围
根据我国《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标准,机制砂的粒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机制砂粒度范围
粒径(mm) 0.15-5.0 5.0-10.0 10.0-20.0 20.0-40.0
含量(%) ≥45 ≥30 ≥20 ≥10
- 粒度均匀度
机制砂的粒度均匀度是指机制砂中不同粒径颗粒含量的相对均匀程度。根据《建筑用砂》标准,机制砂的粒度均匀度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机制砂粒度均匀度
粒径(mm) 0.15-5.0 5.0-10.0 10.0-20.0 20.0-40.0
均匀度系数 ≤1.8 ≤1.8 ≤1.8 ≤1.8
- 粒度级配
机制砂的粒度级配是指机制砂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搭配比例。根据《建筑用砂》标准,机制砂的粒度级配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机制砂粒度级配
粒径(mm) 0.15-5.0 5.0-10.0 10.0-20.0 20.0-40.0
级配系数 ≥0.7 ≥0.7 ≥0.7 ≥0.7
- 粒度曲线
机制砂的粒度曲线是指机制砂中不同粒径颗粒含量的变化曲线。根据《建筑用砂》标准,机制砂的粒度曲线应符合图1的要求。
图1 机制砂粒度曲线
四、粒度分布对机制砂质量的影响
- 粒度分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具体表现为:
(1)提高混凝土强度: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减小混凝土内部的空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渗透性,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3)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使混凝土拌合物更加均匀,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
- 粒度分布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的粒度分布对砂浆的性能也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提高砂浆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具体表现为:
(1)提高砂浆强度: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减小砂浆内部的空隙率,提高砂浆的密实度,从而提高砂浆的强度。
(2)提高砂浆耐久性: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降低砂浆内部的渗透性,提高砂浆的抗渗性和抗冻性。
(3)提高砂浆工作性:良好的粒度分布可以使砂浆拌合物更加均匀,提高砂浆的工作性。
五、结论
机制砂的粒度分布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建筑用砂》标准的要求,确保机制砂的粒度分布符合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制砂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搅拌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