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的做法

宋太祖赵匡胤在提高文臣地位和权威,以对武将群体构成制衡机制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重用文臣

宋太祖先后重用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吕余庆及卢多逊等人为宰执,禁止将帅干预朝政。例如,建国之初,任命赵普为枢密副使,以牵制武人出身的枢密使吴廷祚。赵普后来独任宰相,深受信任,处理事务“事无大小,悉咨决焉”。

任用文官掌管地方

宋太祖称帝后,不断从中央派出文臣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他认为五代时期藩镇残虐,民受其祸,因此命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即使这些文官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

保护文臣

宋太祖在宫廷中立碑,告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例如,宋太祖亲信王彦升骚扰宰相王溥,但宋太祖并未治其罪,反而提拔他,并继续留任。此外,宠将史珪诬陷国子监丞梁梦升迫害武将郭贵,宋太祖也未治梁氏之罪,反而加以提拔。

尊崇儒学

赵匡胤登基不久就下令扩修儒家先圣祠庙,亲自为孔子作赞文,并率群臣幸临国子监,拜谒孔庙。他还要求武将学习儒经,以宣扬儒家的君臣之道,和“崇文”的气象。

重视科举制度

在宋太祖朝,科举录取人数较以往扩大,并开创“特奏名”先例,固定“殿试”制度。这些措施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广开科举之门,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从而提高文臣的地位。

做出崇尚文翰的姿态

赵匡胤不仅自己读书,还要求大臣如赵普等也多读书,以便为天下做出表率。他公开表示,宰相须用读书人来做。

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在治国上初步萌芽了“崇文抑武”的思想及方略,旨在提升文臣的地位和权威,同时制衡武将的权力,确保皇权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