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具体做法

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谨慎出行,主动报备

提倡减少不必要出行,避免前往境外或疫情中、高风险区。

从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城市返回低风险地区的居民,需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居住酒店或社区报备,并配合落实防控措施。

重点领域规范管理

医疗机构、药店、学校、养老院、商超、银行、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影院、KTV、公园景区、酒店、宾馆等重点场所必须落实佩戴口罩、测温、“三码联查”(健康码、行程码、疫苗接种标识)、“一米线”、场所清洁消毒和信息登记等防控措施。

冷链物流企业要严格落实人物同防、人物同测,并按规定频次落实核酸检测工作。

自我防护,持续保持

居民应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不扎堆、少聚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在就医过程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疫苗接种,筑牢屏障

疫苗接种是建立全民免疫屏障、阻断疫情传播最经济、最快速和最有效的手段。

符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应尽快接种,完成全程接种满六个月的要及时接种加强针。

减少外出活动,外出佩戴口罩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外出时佩戴口罩,并在出现可疑症状时主动测量体温和就医。

办公场所和食堂的防控措施

加强办公场所的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防护用品。

食堂建议错峰吃饭,减少聚集。

营养和运动

注意营养,适度运动,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疗资源调配

加强医疗系统的建设,增加医疗设备、人员和药品的储备,并优化医疗资源的调度,确保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分配给需要的地区和患者。

公众教育和宣传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疫情知识的普及,提供科学的防控措施和信息,利用社交媒体和其他传媒渠道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分享有关病毒特性、防控经验和医疗资源的信息,以共同应对疫情。

坚持健康防护常态化

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要佩戴口罩,持续做好宣传引导。

坚持测温验码常态化

强化人员密集场所进出管理,严格执行进出人员测温验码,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入管理。

坚持外来人员排查常态化

持续抓好入境来冀人员排查,完善境外直接来西吉人员管控和省外入境来西吉人员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和核查机制,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

坚持发热人员筛查常态化

规范发热门诊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设置预检分诊点,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坚持环境整治常态化

加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管理,做好进出人员的体温筛查和信息登记,定期开展清洁消毒。

坚持监测预警常态化

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

坚持精准处置常态化

对疫情进行精准排查和处置,确保疫情不扩散。

坚持消毒消杀常态化

定期对重点场所进行消毒消杀,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坚持防控准备常态化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做好疫情防控的准备工作,包括物资储备、预案制定、人员培训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