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的文献综述

平衡计分卡的文献综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工具,自1992年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绩效评估和管理。以下是对平衡计分卡文献的综述:

理论基础

起源与发展: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管理学理论,特别是费雪和赫伯特·西蒙的绩效评估理论。

核心概念:卡普兰和诺顿引入了“目标-要素-指标(GOI)”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平衡计分卡,将绩效评估分为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应用效果

绩效评估体系:平衡计分卡帮助组织建立战略性的绩效评估体系,将战略目标与日常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员工激励:通过多维度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激励员工关注除财务绩效之外的其他重要领域,如客户满意度和内部流程改进。

研究进展

国外研究现状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关于平衡计分卡的文章,标志着该理论框架的提出。

随后,他们进一步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并提出了战略地图的概念。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平衡计分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和应用这一工具。

研究涉及了平衡计分卡在不同行业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管理工具的结合,如KPI(关键绩效指标)和EVA(经济增加值)。

关键文献

Kaplan和Norton的著作,如《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指标》和《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为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国内学者如王静、张运坤、丰俊功等人的研究,探讨了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发展阶段

绩效考核:最初作为绩效考核的工具,提出四个角度的框架。

战略管理:运用战略图工具,解决衡量指标的问题。

战略执行:作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用于战略执行。

文献评述

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功能和领域也在扩展。

结合其他管理工具,如KPI和EVA,可以更好地发挥平衡计分卡的效用。

结论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工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它帮助组织从多个角度评估绩效,促进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员工激励。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将继续在组织绩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