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肚做法
兜肚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某些慢性病,如胃痛、腹泻等。以下是几种兜肚的做法:
治疗胃痛的兜肚
方药选择:三棱、莪术各15g,肉桂10g,陈艾45g,木香、草果、公丁香各10g,水仙子15g,红花15g,高良姜12g,砂仁6g。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共研末,取1m布折成双层,内铺棉花,将药末铺于棉花中间,用线缝好,防止药末堆积和漏出。日夜兜在胃脘部,于胃痛易发季节开始使用,连用半年或至愈。
治疗腹泻的兜肚 (止泻散):方药选择
: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豆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罂粟壳各30g,五味子、白芍各20g,乌药60g。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烘干,共为细末。布1m,根据患者腹围大小做成兜状,内铺一层棉花,将药粉均匀撒在棉花中间,用线密缝,防止药粉堆积或漏出,穿在身上,与腹部皮肤紧贴,护住脐部及下腹部,日夜不去,1~2个月换药1次,病愈为度。
传统兜肚
制作方法: 将药物研末后与艾草混合,用布包裹成兜肚,用线固定,日夜佩戴。 制作方法婴儿肚兜
定制模板,在布上画线后裁剪。
制作带子。
缝制肚兜正面的图案或绣字。
缝制肚兜及绕肚子的带子。
清洗并放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