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的做法

冀中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战术和策略,其中最著名的两种战术是 地雷战和地道战

地雷战

1940年春季,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的河北安国县东赵和西冠两村民兵在反“扫荡”中首次使用手榴弹埋在大道上,成功炸死两个伪军。这一做法随后被各地民兵仿效,他们利用罐子、玻璃瓶、破铁壶等装上炸药,埋在进出道路和田边地头等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打击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地雷战迅速在各地得到推广,成为消灭日军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道战

1941年,随着反“蚕食”斗争的日趋尖锐和残酷,冀中抗日民众将藏人和藏物的地洞挖通,形成地道,与敌展开斗争。冀中行署、冀中军区和冀中武委会于1942年3月联合发出指示信,号召全冀中区在一家一户挖掘的土洞、地窖的基础上,建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这种地道战在冀中平原迅速推广,并迅速扩展到整个华北抗日根据地。地道战与地雷战和其他多种斗争形式相结合,成为坚持平原作战的有效方法。

这些战术和策略充分利用了冀中地区的地形和群众优势,有效地打击了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